来源:收藏拍卖导报 文章作者:佚名
中国收藏家的踪影在哪里 在2007年度全球顶尖收藏家200强榜单中,华人踪迹仅有香港的刘銮雄和台湾的黄崇仁。
刘銮雄 香港富商刘銮雄,2006年以1737.6万美元的天价将纽约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夜场中安迪·沃霍丝网印制的《毛泽东肖像》收入囊中,一举刷新了这位已故波普艺术大师的作品成交价纪录,同时也奠定了其在世界艺术品收藏领域的顶级地位。2007年11月6日,他又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会上拔得头筹,以3924.1万美元的成交价购得法国后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于1892年在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上所作的《早晨》,“世界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黄崇仁,台湾力晶集团董事长,并任台北市电脑公会、台湾半导体产业协会理事长,在台湾商界也是呼风唤雨的人物。2007年初虽然爆出其涉嫌内线交易的丑闻,但仍没有影响其在收藏界的顶尖地位。他主要收藏中国瓷器、印象派艺术以及现代绘画。在去年的榜单中,黄崇仁作为华人收藏家的惟一代表,突显了中国台湾地区收藏领域的不俗实力。 除了这一港一台两位大收藏家勉力撑起了华人收藏的门面,内地藏家在其间踪影全无。 当然,中国有为数众多的收藏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民间收藏大军已超过7000万之众,其中不乏资深的大收藏家,然而他们虽然在国内的收藏界有着响当当的名号,但在国际艺术市场上却几乎无影无踪。 内地藏家离“世界级”有多远 从刘銮雄、黄崇仁二人得到美国权威艺术刊物肯定的收藏史上可以看出,对于印象派艺术以及当代艺术市场的参与甚至影响成为了其之所以能够跻身以欧美藏家为主的顶尖榜单之上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内地藏家在世界收藏领域的“失语”,是否意味着中国收藏界与世界大收藏圈的脱轨呢?对此,艺术评论家、艺术品投资顾问石建邦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这张榜单上之所以没有中国内地收藏家的身影,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外界对于我们的收藏家并不了解。中国的收藏市场整体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私下交易、纳税等等问题,都很不透明,许多东西还不够规范。而西方的收藏市场已经很成熟了,他们不存在这种问题。” 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即信息的不透明、统计的不准确是导致中国收藏家难以进入西方艺术界主流媒体视野的重要因素。另外,“中国的收藏家大多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藏品,这与西方的大藏家乐于建立自己的博物馆、与公众分享自己的藏品不同。既然收藏家不愿公开自己的藏品,这样的统计也就很难进行。” 尽管中国收藏界不必因为西方的视角而妄自菲薄,但其中透露出的中国收藏市场的种种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的。“当然,我们还存在一个断层的问题——收藏文化的断层。”石建邦强调指出,“我们现在的收藏即使从改革开放时就开始算起,到现在也不过才30年的时间,很多割断的东西还要慢慢来修复。” 事实上,由于中国的收藏市场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都与国际收藏界有很大距离,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经济方面的差距。中国艺术品与西方艺术品在价格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导致中国收藏家难以与西方收藏家匹敌的重要原因。甘学军认为,“中国的收藏家当然是以中国本土艺术品的收藏为主,但是就现在的市场来看,中国还是与西方有很大差距的。中国艺术品中最贵的就是瓷器,最好的能拍到2亿多,但这还是在西方的市场上,其实跟中国人没有什么关系。而现在一件印象派的油画就能拍到2亿多,这对目前中国的收藏市场来说是难以企及的。” 正是由于经济实力所限,内地藏家大多还难于在世界顶尖艺术品交易领域有所建树,更不要侈谈成系统的收藏。纵观整张榜单,大收藏家们几乎个个身价不菲。而现在内地艺术品市场的矛盾常常就在于:有眼光的藏家缺乏强大的经济实力,故而只能从事国内小范围的系统收藏;而已经具备了必要的经济基础的人,收藏也仅仅是起步阶段。“现在我们的艺术品市场上,真正的收藏家很少,大多都只是投资者甚至说是投机者。他们不是出于自己的爱好去收藏,而是关心这件艺术品会不会升值,会升多少。我认为真正的收藏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不是把它仅仅作为一种投资。”石建邦不无感慨地说。 谈及中国的收藏家何日能与“世界级”的大藏家平起平坐,甘学军表示了乐观的看法:“在前些年,一件作品能拍出一百万就是值得我们欢呼雀跃的事了,而才短短几年的功夫,现在很多作品都能拍到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作品也是层出不穷,可见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成长得还是相当快的。按照这个速度下去,中国的艺术品很快可以赶上世界的水平,中国也会出现一批‘世界级’的大收藏家。”
·上一篇文章:艺术成就比肩苏轼? 画家热捧贾平凹遭异议
·下一篇文章:AI绘画完成民国才女陆小曼未尽稿,AI人机共创画作首拍落槌价110万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51je.cn/news/ysgc/071220162049G80DEE86GBDCB0AC0784.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张东华 |
佚名 |
马健 |
佚名 |
徐翌晟 |
徐翌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