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书画网  文章作者:刘金恒



  1919年冬天,齐白石陪妻子陈春君回了湖南老家。

  在老家过了年,1920年2月,齐白石带着三子良琨、长孙秉灵一同回到北京。

  因为交通不便,齐白石在龙泉寺没住多久,就搬到了宣武门内的石灯庵居住。他连搬三次,住过的三处住所都是庙产,齐白石自称与佛有缘。

  在石灯庵,齐白石也没住长,因为这里鸡犬不宁,一家人又搬到了象坊桥观音寺内。可没想到,观音寺佛号钟声更加嘈杂,齐白石一家住了不到一个月,只好又迁到了西四三道栅栏6号。这通折腾,可见齐白石最初“北漂”生活的不容易。

  自从在琉璃厂挂出润格后,齐白石卖画刻印的生意一直也不好,他作的画是近于八大山人冷逸风格的,所以除了陈师曾等少数几个人外,其他能看懂齐白石画的人实在很少。齐白石也知道自己的画不易卖出去,就把价格定得很低,一幅扇面仅是银币两元,比其他画家的价格便宜一半。可尽管如此,也是知音难觅。齐白石在题画菊的诗中写道:“香清色正好幽姿,种向深山孰得知。”他又在一幅山水画上题道:“未工拈箸先拈笔,画到如今不值钱。”他还在《花果册》上题道:“冷逸如雪个,游燕不值钱。”意思是说:我的画像八大山人的风格,在北京不值钱。

   是什么原因,使得齐白石的画卖不出去呢?

   我们来看看齐白石这一时期的作品:

  《秋梨细腰蜂》,作于1919年,这幅画无论从笔法、风格上都与八大极为接近。

  我们再来看作于1920年的《菊鸟图》,这幅画是齐白石应陈师曾之邀为当时的一次赈灾活动而作的。在这幅画上齐白石题了两首七绝,诗是这样的:“好鸟离巢总苦辛,张弓稀处小栖身。知机却也三缄口,闭目天涯正断人。”“老萍对菊愧银须,不会求官斗米无。此画京华人不要,先生三代是农夫。”两首诗真实地反映了齐白石卖画受冷时的心情,他把自己比做一只离巢的好鸟,寄人篱下艰难求生,同时他也写道“此画京华人不要”,是因为自己的农民出身。

  因为齐白石农民出身而卖不出去画,我认为这是齐白石为自己找的一个借口,给自己下的一个台阶。确实,齐白石因为自己的出身和生活习惯受到过别人的嘲笑,但这与京城人不买他的画并没有多少直接关系。大家想一想,十年之后,齐白石红遍京城,洛阳纸贵,一纸难求,他不依旧还是农民出身吗?所以,我们说画卖不出去,问题还是在画上。这一点,我想齐白石自己也应该是心知肚明。

  我们接着看齐白石的画:作于1920年的《牡丹小鸟》,画上一只小鸟孤独地立在悬崖之上,崖下两只墨牡丹弱不禁风,又细又长。特别要命的是这只鸟典型的八大画法,缩着脖,闭着眼,无精打采。可以说整幅画面冷冷清清,让人看不到任何希望。

  这样一幅画,若是出自八大之手,则另当别论,可这是齐白石画的,此时的齐白石怎么能和八大相提并论呢?他不过就是一个刚从湖南乡下来北京混的“北漂”画家。可想而知,这样的一幅画是不会有人掏钱把它买回去挂在自己的厅堂之上的。

  我们再看看齐白石同样作于1920年的《墨荷》。画面上一花一叶,三两新枝,一团黑墨。试问:假如时光倒退八十多年,那时的我们会掏钱买这幅画吗?

  我们再看《紫藤螃蟹》和《墨梅》,这两幅也都作于1920年。

  通过上面看到的齐白石作于1920年的这几幅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变法之初,齐白石沿袭的是八大冷逸疏朗、笔墨极简的画风,格调虽高,但迎合者甚少,这时期他的作品与普通百姓传统的审美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有着大智慧的齐白石不仅看到了问题所在,而且还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决定要变,而且要大变。他在为友人作的画上记道:

  “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上一篇文章:张大千硬闯见毕加索一起拍化妆照
·下一篇文章:欧姬芙:我独居于世界尽头,在荒野中行走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51je.cn/news/yhqw/1410104752BEHDBCEGFI5F23A7ABKK.htm


【相关内容】

齐白石早年画的螃蟹什么样?

佚名

现代艺术如何成为了美国中情局的冷战武器

佚名

国画大师齐白石笔下的两幅兰花画

佚名

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

佚名

齐白石的虾

佚名

齐白石艺术展在希腊雅典开幕 图

郑焕松

徐悲鸿纪念馆新馆开放 齐白石前来“道贺”

倪伟

揭开李可染与齐白石两位大师人物画成就被遮蔽一角

佚名

揭开李可染与齐白石两位大师人物画成就被遮蔽一角

佚名

揭开李可染与齐白石两位大师人物画成就被遮蔽一角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