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英       来源于:趣味地理

“杨花入水化为浮萍”,“天旱鱼籽变蝗虫”,“惊蛰鹰化为鸠”……我国古代的博物学观察中,时常伴有各种生物之间离奇转化的推断。它们或许并不符合当今的“科学精神”,但对于现象本身,古人的描述却往往不失准确,还能用来测算农时和物候。这些自然现象间通常确有关联,加上古人热衷于诗情画意,科学和文艺不分家,这其中所蕴含着的,还有一种别样情趣和质朴可爱的自然观。

柳絮变浮萍

古人所谓的杨花,便是如今所说的柳絮。春光过半,柳絮便漫天飞舞起来,轻盈蓬软,随风飘荡。柳絮怕水,一场春雨,就可将遍地白色毛球浇得委顿,而若是这些白絮落入池塘河湖的水中,往往也再无从飘舞。柳絮恣意飞散的时机,短则三五日,长则不过半月,此后日光渐暖,春意消退,便要进入立夏时节了。水池中的浮萍,偏巧在此刻初见。文人墨客往往哀叹“杨花”薄命,见它们纷纷入水,过不多时,浮萍生出,于是就乐得为“杨花”安排另一番命运:它们已变作浮萍,开始了又一番生涯。

柳絮变浮萍,早在魏晋时即为人乐道。明末清初,李渔称“杨花入水为萍,为花中第一怪事”,可知直至彼时,人们依然将柳絮与浮萍二物相关联。求其根本,除却生灭时间刚好吻合之外,浮萍不见种子,而年年兀自“凭空”冒出,这也成了古人如此推论的原因之一。实则浮萍种子极小,肉眼常难识别,古人对于水生之物,又常常疏于细致观察,于是将柳絮看作浮萍的前身,这一推论也就绵延了将近两千年。




上一篇用闲情逸致读书走路

下一篇清平乐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