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一度,高校对大学生的严格管理成为热点新闻。

  在青岛海滨学院(民办大学),有21名大学生被开除,原因是“搂抱”“偎依”“坐得很近”“牵手”等“不同程度的身体接触”。

  在长三角,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发布规定,禁止新生自备电脑,以防止他们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因这两起新闻,有评论说,我们的大学校园越来越像“养鸡场”,“不成熟的小鸡们”被圈养起来,以帮助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学生们“健康成长”。

  “养鸡场”的逻辑是,“小鸡”们自己独立走路的话,会走歪,所以得由大人给他们划定一个活动范围和一个成长路线。

  这个逻辑,在我们这个国家无处不在,并集中体现在学校和家庭中。如果说这些大学是超大型“养鸡场”,那么,我们无数管理过分严格的中学、小学就是中小型“养鸡场”,而无数持有这个逻辑的家庭,则是迷你型“养鸡场”。

  然而,无论“养鸡场”掌控者的目的看似多么好,这个逻辑最终都会导向一个恶果:“培养”出无数缺乏独立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好孩子”,以及无数叛逆成性的“坏孩子”。

  “坏孩子”会令人头疼,而“好孩子”则会令人失望,因为他们势必会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缺乏创造力。

  因为,创造力的源头是自由意志,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的信任与尊重。如果老有人替他做主,老有人安排他的人生,那其实就是在说,你的感觉是错的,你的判断是不可靠的,一旦一个人失去了对自己感觉和判断的尊重,就不可能拥有丰沛的创造力。

  我们国家提倡自主和创新,这可以放到每个人的身上来。一个人首先要有自主,然后才有创新。

  如果我们国家变成了无数“养鸡场”的大集合,那我们未来将面对的就是无数没有自主能力的青年,创新也无从谈起。

  曾经有段时间,我做了十多场讲座,地点有企业、高校、机关和心理咨询机构。讲座的主题学术一点说,就是“从内在关系的角度看人格”;通俗一点讲,就是“从关系的角度看性格”;如果加点噱头,那就是“性格如何决定命运”。

  概括而言,这个讲座主要是两句话:童年时与重要亲人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性格,所谓性格主要就是“内在的亲人”与“内在的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我们后来的一生就是不断将这个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人际关系上的过程,于是我们会把所有重要的外部人际关系都变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

  于是,人生就像是一个轮回,我们不断重复一些幸福或苦难,这些幸福或苦难主要是通过人际关系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讲座中有一节的题目是“成为自己”。每讲到这一节,我都会请现场的听众思考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关系?”

  答案很简单,关系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互动。关系至关重要,我整个讲座的着眼点就是关系。

  然而,究竟有多少家长懂得“关系”这个词的真谛呢?

  许多家长说,他们看了我的文章后,做了很深刻的反省,发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的确存在问题。

  于是,他们会想,如果改变了自己,这个关系就会改变了,而孩子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这个反思很好。但是,这个反思常隐藏着这样一个逻辑——家长是这个关系中的决定者,他们怎么做,孩子就会有什么结果。

  当持有这个逻辑时,家长必然是将自己当成了孩子的塑造者。他会想当然地以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他怎么在这张白纸上书写,孩子就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这种塑造论,在我们这个国家非常流行,不仅在家中,而且在教育界也占据着主流地位。

  然而,一旦持有这个潜在的逻辑,作为家长,你就彻底忽略了你与孩子的关系的真谛。

  这个真谛就是,关系的双方,即孩子与家长,都是独立的人,他们在这个关系中占据着同样的分量。

  可以说,在亲子关系中,孩子的精神分量,与家长一样重。

  并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比家长更重要。他的主动探索,比家长的安排和指导更重要。一个孩子必须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索,才能成为自己,才会拥有强大的独立意志和高度的创造力。

  只有尊重这一点,一个家庭或一所学校才不会变成“养鸡场”。

书名:

作者:武志红

 




上一篇建立学习型校园迫在眉睫

下一篇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的三个层级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